代找资料 联系方式

最好的教育是爱

克里希拉穆提《最好的教育是爱》,是一本需要静心品读,用智慧领悟的书。克里希拉穆提,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少年时代曾经执着于灵性的修炼,并成为彻悟的智者。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一生都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和至乐境界。我个人为,克里希拉穆提是用宗教哲学的思想、思维在思考教育的问题。

教育的重中之重。克里希拉穆提认为,改变人的心灵和创建新的文化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克里希拉穆提不仅对现代文化的根基提出挑战,还打破文化边界,对人类心灵、生活的本质和质量进行探索,创立了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并期待创造一个全新的文明和全新的社会。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人类需要知识,借助知识可以掌握科学技能;而智慧,来自于观察和自知——我倒是认为人类在知识的全人格积累和习得过程中,也会产生智慧,这是我不同于克里希拉穆提的地方。智慧运用知识,智慧是指清晰、客观、理智、健康的思考能力。智慧是一种状态,它不受个人感情的侵扰,不包括个人观点、偏见或倾向。智慧是一种直接领悟的能力。——中国文化的思考,大学教授或许学富五车,但是他可能只有知识,没有智慧;而一个快乐的农民,虽然没有太多的知识,但是他能感受到大地之美,山川之美,天空之美,人性之美,人伦之美,能在是非面前做出世人都能认同的选择,那么,他有智慧。

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自己。教育的目的不是改变世界,教育不能改变世界结构,教育不能改变世界的贪婪、腐败、暴力。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自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在教育的行为中,让自己的灵魂净化,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爱,让自己人格独立,而永远不被社会恶浊的文化所同化,那么教育的未来就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一种健康、向善、向上的文化。社会因之而改变,儒家教育改变人心,教育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类的宗教情怀,或许是克里希拉穆提教育目的观的渊薮吧——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现实的教育不重视灵魂的提升,不重视灵魂的归依,缺失了精神,缺失了价值,缺失了善,缺失了爱,这样的教育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训练,停留在教育的最低层次的“训练”。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很快被社会同化,很快被现实文化所同化,自己尚不能独立,何能期待其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何能期待他能成为智者和哲人去改变社会呢?教育改变人心。心中有爱,就会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活,就会有爱的能量场,就能融化周遭的人心,形成爱的场域;心中有善,就会善待自己,也会善待别人,就会形成善的能量场,就在融合和改变周遭的场域。心中有爱,心中有善,心中有慈悲,心中有期待,自己在变,周遭在变,世界也在变。

有价值的思维及其精神。克里希拉穆提认为,有价值的思维活动是两种:科学思维和宗教思维。科学思维实事求是,发现是他的任务,它的用武之地。科学精神与个体状态、民族主义、种族和偏见无关。宗教思维不属于任何教派、组织,他不是宗教,不是有组织的教会。宗教思维是完全独立的。它是爆发性的、年轻的、新鲜的、纯真的、幼小的、柔软的、微妙的、自由的。宗教精神超越功利。只有将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真正的宗教精神融为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有慈悲心的人。——克里希拉穆提这一思想,与老子“返璞归真,复归婴儿”的思想高度契合,都是东方智慧。

没有秩序自由就不存在。表达个人思想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实现超越愤怒、嫉妒、残酷的真正自由,实现超越自我的真正自由,是最困难的事情。自由不是索要便能得到的,因为其他人也想要自由,想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想随心所欲,想随性而为。每个人都想得到自由,每个人都想表达自我,表达愤怒、残忍、野心等,所以总是有冲突。自由需要极高的智慧、敏感和理解力。自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必须甚至是最高的需要,无论你身处怎样的文化中。所以,没有秩序,就没有自由。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并不是概念上的自由,而是内心里摆脱了贪婪、野心、嫉妒、残酷后的自由。——我以为,自由在心,自由由心,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我心自由,我心飞翔,于是可以超越功利,挣脱焦灼;可以放弃内心的争斗,也就容易放弃世俗的争斗;这不是自由又是什么呢?

人必须有发现美的敏感。身体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是敏感的,是可以感知美的。世界上有很多人有钱,有地位,有权力,但是他们并不快乐。他们只迷茫于自己金钱、地位、权力构造的价值之中,而迷失了对美的感知。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整个存在,培养思维的整体性,赋予学生的心灵一种深度,一种对美的理解。如果缺乏对温情、善良、温柔的感知,生活自然就变得恐怖和残酷。如果生活中充满了政治,充满了恐惧,被理智掏空了生活的一切,生活将不再美好。——我以为,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还是审美人;如果人缺乏对美的感知、感受、享受,人将成为俗物。所以,我喜欢一个人去野外,一个人去看山,一个人去看水,一个人去没有熟人人的地方静静的生活!

恐惧阻挡了思想和善良的绽放。人类内心充满了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失去工作的恐惧,对大众观点的恐惧。很多人被掌握在恐惧的魔掌中。恐惧中的头脑不能正常思考,不可能符合逻辑、清醒地、健康地推理。遗憾的是,现实的教育大部分是在恐惧中学习。恐惧是权威和顺从的本质,服从权威,服从书本……人在服从中成为思想、印象、情感的奴隶。当头脑习惯了服从,它便不能再体验新鲜事物。恐惧中的学习其实不能算是学习,那是获取知识。获取知识令你变得机械,而学习——一种无权威、无恐惧的学习令头脑变得非常清新、非常年轻、非常敏感。——我以为,教育缺乏思想自由,导致民族创新力不足;社会体制机制,给人施加太多的恐惧,这种氛围中只有知识积累,而没有真正的教育。消除恐惧的最好方法,是忘记时间,“不知老之将至”。

教育消除暴力。身体暴力、心理暴力同时存在于社会,构成了当今社会的暴力文化。内心深处,交织着斗争,不只是和别人,也和自己。一个人可以获得博士头衔,但是没有爱,没有善良,其实不如动物;因为他为这个世界的毁灭贡献了力量。一段描述,胜过很多的解说:早上醒来,有没有朝着窗外望去?如果向窗外看了,你应该看到太阳在迷人的蓝天中冉冉升起,山脉变成了藏红花的颜色。当鸟儿开始歌唱,清晨布谷鸟开始鸣叫,在那周围弥漫着深沉的宁静,弥漫着一种美丽的孤独感。如果一个人对这一切全然无察觉,那他真的和死了没有两样。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察觉这些,只有当你的头脑和心灵完全敞开的时候,当你没有恐惧的时候,当你不再充满暴力的时候,你才会变得有知觉。有了知觉才能感受到喜悦,感受到很少人理解的那种非凡的幸福,而教育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启发这种状态。教育就是要改变人的内在。教育的一部分职责就是让人不带着内心挣扎做人做事。——我以为,每个教育者都可以是世界的中心。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开始,天地之心亦我之心。社会暴力源自于身体暴力,身体暴力源自心的暴力,改变社会从心开始。

有爱才有教育。对大部分人来说,爱就是占有。哪里有嫉妒和羡慕,哪里就会有残忍和憎恨。只有在没有憎恨、嫉妒和野心的时候,爱才会存在和绽放。没有爱,生活就像荒芜的土地,干旱、坚硬、残酷。而一旦有感情,生活就好像土地被水滋润,被雨水滋润,被美丽滋润。生活中必须有爱,否则你的生活就是空虚的,人生就是机械的。人若没有爱,就是死人,死人没有教育。

教育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那些只生活在当下的人面对生活会空虚、无助和可怜。如果教育是基于权威的,便不可能培养有远见、对生活有广博见解的思维。当老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共融状态的时候,学习才会发生,这就好像你我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我是你的老师。“共融”指的是交流,保持联系,传递特定的感觉,分享——不仅在语言层面,而且在心智层面——还包括更深层、更敏感的觉知。——我以为,教育的目的分三个层次,一是灵魂提升(包括宗教和审美等精神活动);二是人格培养;三是智慧增长;最底层才是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我曾经无数次批评圈养式的教育,没有师生之间生命磁场的融合与互动,是一种极为失败的教育模式;可惜,至今很多人不敢正视或面对!

这是阅读克里希拉姆提《最好的教育是爱》的真实体会!

0
分享到:

评论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