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找资料 联系方式

古籍修复技能课程

课程包括古籍修复、书法和绘画装裱、手工作坊等课程,以及修复全国各地文物的机会……江苏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技能,成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力量。

淡淡的糊味,清脆的锤击声,淡淡的翻纸声……进入教室就像来到一个手工作坊,时间似乎变慢了。

这是江苏省南京市莫愁中等职业学校的纸质文物修复班。班上有20多名四年级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课程和教学形式如此特殊?这应该从学校的另一个名字开始: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

传授技能,将古籍恢复课堂

“中国现存的古籍很多,需要修复。但是,大部分古籍修复的实践者都是老年人。”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纸质文物修复课程首席教师邱晓刚说,说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莫愁中专校长朱国梅介绍,该校于2001年在中国首次开设古籍修复专业。起初,学校担心缺少专业。出乎意料的是,中专班在第一年就开班了,招收了22人。从那以后,多年来它一直是候选人的热门专业。三年后,学校将其升级为五年一贯的高职课程,以便更全面地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

如今,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众多学者和修复专家纷纷走进课堂,教授这一专业的学生。王学玲是一名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他说他刚入学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经过三年多的学习,他爱上了这个专业。

邱晓刚的助手徐继祥毕业于莫州中专古籍修复专业。他也是论文《文物修复课程》的主讲教师。徐继祥说:“我将首先向学生介绍这一理论,什么是古籍,什么是破损情况等。在接触纸张之前,学生应该首先观察修复图片,学习制作驱动器、镊子和纸浆碗等工具,并掌握传统的造纸技能。”。在讲座中,邱晓刚重点讲授了处理脆化、酸化、蛾子和老鼠咬伤等各种损伤的“独特秘密”。

近10年来,古籍修复专业逐步扩展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有古籍修复与装订、书画装裱与修复、陶瓷修复与制作三个专业方向。与此同时,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匠将天鹅绒花、金箔、织锦等制作技艺带入课堂。

2017,南京大学建立了基于莫愁中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据磨州中专副校长王燕介绍,学院开设的文物修复、艺术设计、市场营销课程分别对应着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推广与推广,构成职业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三大板块。

搭建面向市场的教学实践平台

徐继祥的另一身份是学校古籍修复中心的技术总监。中心就像一个平台,一端连接教室和教学,另一端面向市场。

走进中心就像走进一个大的手工作坊。贵州省博物馆委托收藏的文物,一批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烈士书籍和家书,由于保存条件有限而遭到损坏和不完整。清洁、测试、修补、切割,通过一系列程序进行修复。

除18名全职修复工程师外,根据工作量和复杂性,中心还将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并邀请年轻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与。修复最长的文物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该中心自2005年建成以来,已承担全国1万余件文物修复工作,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我们应该保存它,使用它,坐在板凳上,在应用中检验效果。”徐继祥说,这些实践经验首次应用到教学中。

四年级学生杨玉晨在艺术与设计专业非传统创意产品设计的三维软件课程中设计耳机。在她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非常流行。帆布袋、太阳伞和其他物品可以作为创新的对象。

该专业的教师王天田说:“我们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开展项目教学,以企业项目促学习,以竞争促学习,以市场为导向。”

从本学期开始,准备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设计比赛一直是课程大纲中的重点项目。王天田说,学生们思考了作品的类型,对流行产品进行了市场调研,为用户进行了研究、开发和设计,并用手画了草图,最后用3D打印机对作品进行了校对,并将其提交竞赛进行评估。

王天田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首先,年轻人应该乐于学习,喜欢学习。因此,无论是产品还是教学方法都应不断创新。

前景广阔,你可以选择就业或深造

不久前,位于教学楼一楼的“工匠园”体验中心迎来了一批游客。吴福浩老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生毕业设计,几位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专业。雕刻印刷、陶瓷修复、法兰绒制作的过程,以及师生创作的文化创意产品都让参观者赞叹不已。

自2020年9月以来,学院接待了数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社区和学校等参观体验和活动的人员。

在类似的展览、表演和比赛中,学校推荐或相关单位挑选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很多学生在毕业前都有地方可去,就业率接近100%。”吴福浩说,“学生中就业和进修的比例是一半。进修的方式包括全日制特殊转移、成人教育特殊升级和自学考试特殊转移。”王燕表示,其中“5+2专项转移”为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辟了升学渠道,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升入高校相应专业继续学习。

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是否需要进一步学习?许多师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即使是古籍修复的技术工作也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积淀,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项工作。如今,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5+2专项转移”在全省已有5所对口大学;同时,磨洲中专具备申请“3+4”中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教育的资格。古籍、书画修复等专业对接已经安排,学生进修的机会越来越多。

2012级学生王康,毕业后进入金陵经刻事务所,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耀耀,2013届学生,目前在南京博物馆从事纸质文献的修复工作。“职业学校培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起步年龄较低,培养时间较长,与高校、企事业单位培养的专业人才相辅相成。”朱国梅说,20年来,学校已培养了70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员,其中一半以上仍活跃于该行业,足迹遍布全国。他们已经成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

古籍修复技能课程

0
分享到:

评论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