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找资料 联系方式

高职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职业教育

一个人就业,一个人摆脱贫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成千上万的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他们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切断了贫困代际传播的根源。“一个职业教育,一个就业,一个家庭脱贫”正在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富裕起来。摆脱贫困。Jpg

人才扶贫

准确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海南经济技术学校,“当年穷女孩失学,今天职场百花齐放”的口号非常响亮。

“‘扶贫女性励志中学班’专门招收女生,她们可以学习并获得生活补贴!”2009年,当她得知这个好消息时,身处困难家庭的李雪莲亮起了眼睛。当时,她正准备外出工作。

现在,李雪莲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教学梦想,还在家里盖了一栋两层楼。12年来,“扶贫女子励志中学”办学模式从海南经济技术学校延伸到全省。1万多贫困农村女孩从这里走了出来,这不仅改变了她们就业困难、早婚早育的命运,也使她们的家庭走出了贫困的泥潭。

害怕一代又一代的贫穷。然而,贫困家庭容易陷入教育水平低、缺乏知识和技能以及子女上学困难的恶性循环。我们该怎么办?职业教育为“准确招收贫困生”开出了“药方”。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榕江、剑河等县为贫困生举办“精准扶贫订单班”,按照“招聘就是招聘,录取就是企业,毕业就是就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培训;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为古浪县设立了酒泉钢铁“古浪订单班”,学生可以走“绿色通道”就业;云南医药卫生职业学院与丽江市教育体育局签订合作协议,优先录取丽江市贫困生。

《中国高职院校定向扶贫报告(2013-2020)》显示,近8年来,国家高职院校提供专项奖励和补助204亿元,减免学费42亿元,贫困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2.15%。此外,中等职业学校覆盖了90%以上的学生,国家补助对象约占学生总数的40%。准确的入学率为数百万贫困家庭提供了“打破贫困根源”的机会。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招不到、留不住人才”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定向招生、办学、定制化培训、定向就业”,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培养创业者致富带头人,成立了“不走扶贫攻坚队”。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三州”培养贫困生,学生逐步成长为当地企业骨干;西宁市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600名村集体经济领导和党支部书记;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800多名“地方专家”和“田秀才”,带动周边3000多名农民共同致富。

近8年来,全国高职院校开展各类培训682万人次,培训创业致富领袖99万人,帮助数千万人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社会。农村干部、农民大户、农村企业经营者、农牧科技能手、农村工匠。这些高职院校“锻造”出来的人才,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创新发展活力,成为扶贫的中坚力量。

智力扶贫

准确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

看着自己的池塘,广东省和平县离石镇下涧村村民黄友英(音)很高兴。

前年,种植板栗和红薯赚了7000多元。更不用说,去年,20多亩的莲藕和泥鳅养殖可以赚到10万元左右。变化如此之快,人们简直不敢相信。就在五年前,黄友英一家的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黄友英说:“我们村道路稀少,没有工业。现在,由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贫困家庭已经摆脱了贫困。”。

深圳职业学院原在下涧村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民”定向扶贫模式,引进企业建设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种植养殖培训,通过定向采购帮助销售农产品,定量采集和定标。现在,村里已经摘下了“穷帽子”,青山绿水成了“聚宝盆”!

重庆工学院“专家援助小组”在重庆无锡县扎根,帮助建设130亩野生猕猴桃育苗基地,指导5个贫困村开发3100亩野生猕猴桃林地。无锡县万春村村民龚道莲喜出望外:“没想到几十年来荒芜在山坡上的‘山核桃树’能让我走上致富之路。”。

河北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派著名食用菌专家侯桂森教授帮助阜平县。在教授团队的指导下,阜平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覆盖13个乡镇、140个行政村。年产蘑菇6000万株,黑木耳1500万株,年产蘑菇5.5万吨,产值9亿元,增长2.55亿元。

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多名“羊教授”、“牛教授”、“果树教授”、“蘑菇教授”和“蔬菜教授”进村入户,教育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其中,仅贵州白山羊项目就带动15家农牧业企业提高养殖水平,增加产值3000多万元。

《中国高职院校定向扶贫报告(2013-2020)》显示,过去八年,全国高职院校向贫困地区派出7.6万名技术专家,开发特色产业项目8421个,引进产业项目4323个,帮助贫困地区增加工业收入45.15亿元。

贫困地区的人很难得到医疗。高职院校共输送大专以上医学人才36.4万人,完成健康培训50.6万人次,培训贫困地区医务人员35.5万人次,积极深入贫困地区开展门诊和送医。

碧水青山是金山和阴山。高职院校为贫困地区输送2.1万名高校环保毕业生开展生态文明培训22.1万人次,提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支持2859项,大力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文化是脱贫致富的“助推器”。高职院校为贫困地区培养文化艺术人才9.5万人,开展慈善演出、志愿者服务等文化宣传活动82.8万次,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农村居民约5857人。

成对扶贫

对贫困地区的定向援助

“如果我不下山,我可能会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成为一个老农。上学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去年,来自贵州的19岁男孩秦龙江环快乐地盖起了家乡的房子,并以在青岛打工的收入摘掉了“贫困家庭”的帽子。

1996年以来,相距2000多公里的山东青岛和贵州安顺,通过东西部扶贫合作,形成了“山海友谊”。2015年,青岛海事职业学校与安顺民族职业学校合作,确定以船员培训为合作方向。

秦龙江毕业于首届海洋渔业专业“海洋班”。现在,他不仅可以控制这艘万吨级的轮船乘风破浪,还可以成为家人幸福生活的依靠。

成双成对的扶贫取决于“先助富后富”。近年来,全国高职院校通过“校村结对”、“校校校结对”、“东西结对”等形式,积极推动人才、资金、技术向西部地区流动,形成了多层次、多层次、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合作和对口支援,精准扶贫。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中船海员管理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毕业后由上海中船安排学生从事水暖工、手机等工作,月收入约8500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招收各类藏族学生近2000人,其中97.1%已返藏就业,使脱贫“天路”在不断的斗争中不断延伸;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广东技师、粤菜大师、粤南家政”三大项目,组织有针对性的扶贫“订单班”。第一批“广州香港班”34名贫困农村学生毕业后加入广州香港集团,实现了从“放牛娃”到“高级技师”的生活转型。

山海相连,共同努力摆脱贫困。以贵州省为例,上海帮助遵义市,大连帮助六盘水市,青岛帮助安顺市,苏州帮助铜仁市。近年来,各地普遍建立了合作机制,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实训基地、联合招生、学生实习、推荐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帮扶。,为实现援助目标,合作领域的全覆盖将促进毕业生从“就业”走向“良好就业”。

《中国高职院校定向扶贫报告(2013-2020)》显示,过去8年,高职院校共派出22000名村干部,帮助9586个贫困村,帮助57.6万人脱贫;帮助贫困地区学校9359所,帮助引导贫困地区学校6646所,为贫困地区学校培训教师58.4万人。

高职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职业教育

0
分享到:

评论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